身為媽媽的內心困擾~分享文章~
小大人怎麼管
文/楊俐容(EQ親職教育專家)
如果你家有青春期的少男少女,仔細想想,是否曾經期待他們能夠自動自發的做某些事情,有時甚至想:「都這麼大了,還不能為自己負責,真是傷腦筋!」而當孩子的行為、決定不符合期待時,你又忍不住這樣想:「年紀還小,不懂的事多著呢!意見那麼多……」
而你家那個青少年會不會有時對你說:「我又不是小孩,不要再管我了!」可是當他無法做決定,無法解決困擾時,又希望你能夠幫忙拿主意、協助解決問題。
談起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總是一顆心沉甸甸的,想到的不外乎狂飆、叛逆、衝突等;對身處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,他們一樣也不輕鬆,面對輕狂歲月,他們感受的是壓力、苦悶、煩憂……。事實上,回顧人類發展史,「青春期」這個詞彙、這個階段、這個概念,在二十世紀前,可沒人聽說過呢!
過去,孩子長到生理成熟的年齡時,多半已經具備生活能力,例如男生可以下田耕種,女生會洗衣煮飯,因此也具備成為一個大人的條件。經過「成年禮」的儀式,以及見習的經驗,孩子直接從「兒童」變成「大人」,既享有合法的權利,也有應盡的義務。
時代變遷,特別是最近一百年,可能因為營養充足、被照顧得較好的關係,孩子生理成熟的年齡越來越早,身高、體重快速增長,使青春期孩子的個子看起來就像大人一般。但是由於科技發達、資訊暴增,社會越來越複雜,人們反而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充實獨立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與性格。換句話說,在現代社會裡,孩子要有能力成家、立業還早得很呢!
於是,兒童與成年之間的過渡期被延長了,產生這樣一個「不大不小、忽大忽小」的尷尬階段。麻煩的是,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已經長大應該自負責任,以及涉世未深不能自己做決定的事情,和青少年覺得自己可以作主,以及希望父母親引導、協助的事情,有太大出入,那麼家裡衝突不斷、父母挫折困惑、青少年憤怒混亂的情況,也就不難想見了。
為了避免家庭落入無止無休的戰爭,不要在每次衝突產生時,才去爭論孩子到底是長大了,或者年紀還小,以下幾個小祕訣可以提供青少年的父母參考:
■管大事不管小事
其實,只要親子關係和諧,青少年重要的價值觀多半和父母最像。但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只是「某家的小女(男)孩」,他要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自己,因此一定會在生活細節,如生活習慣、休閒方式、服裝儀容等,刻意和父母不同。懂得對這些小事不加干涉,甚至贊同、欣賞孩子的父母,不僅能化干戈為玉帛,還能贏得孩子的心;一旦面對大事,孩子也就比較願意尊重父母的感受,接受規範了。
■爭取孩子的共識
至於哪些是大事,哪些是小事,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青春期,確實體認除了生理的成熟,青少年還有自我認同、情緒人格,以及社會關係要去學習;知道法律為什麼要規定擁有投票權、可以當兵、擁有信用卡,以及可以不經父母同意結婚等的年齡。經過這個探究之後,哪些是父母必須把關的大事,哪些是孩子可以作主的小事,就容易達成共識,定下合理規範。
■自我調整逐漸放手
長大不是一夕之間的事,唯有父母的關愛與陪伴,孩子才能夠在青春期化險為夷。父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,要學習調整自己,從無微不至的呵護,轉變成欣賞,甚至享受孩子的成熟長大。期盼孩子成長,而孩子真的逐漸成熟了,這不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回報嗎?
*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/10/25 家庭版
**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
留言列表